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学版 > 期刊论文 > 其它各类 > 各类论文6
编号:10855051
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处理
http://www.100md.com 深圳罗湖医院肝病中心
     胆囊息肉样病变(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adder,PLG)是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 的一类病变,亦称胆囊隆起样病变。本病一般无症状,少数患者表现为慢性右上腹痛、上腹饱胀等 消化不良症状;部分PLG患者合并胆囊炎、胆石症,可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胆绞痛、发热等症状。腹部 检查多无阳性体征。其诊断有赖于B型超声或CT等影像学诊断。

    高分辨力实时超声显像仪对PLG诊断率可达83.3%~93.5%,能检出直径2mm的病变,对小于5mm病 变的检出率为其它影像方法所不及。PLG超声声像图表现为胆囊壁向腔内小结节状或乳头状隆 起,呈等回声或强回声,后方无声影,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。超声检测能确定PLG数目、位置和大小, 但难以确定病变性质。超声诊断PLG的特异性达94.8%,但可因以下情况出现假阳性:胆囊皱折、 胆沙、粘稠胆汁团、脱落的坏死组织及凝血块。上述病变可通过改变体位加以鉴别。若病变较小,且 位于胆囊颈部,或因合并结石而忽视了PLG的诊断,则出现假阴性。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PLG内有无血 流信号及血流情况,有助病变的定性诊断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口服胆囊造影对PLG的检出率仅为13.5%~18.2%;由于PLG病变较小,故难以显示。CT对PLG诊断 率为75%~82%,且价格较贵,仅作为超声的补充诊断手段。超声内窥镜由于不受肠道气体及肥胖等因 素影响,能清晰显示胆囊壁三层结构,可提高胆囊癌早期检出率,并可确定肿瘤浸润深度,但对胆囊 底部病变检出率低,且目前临床尚不能普及应用。

    处理原则和方法

    胆囊息肉样病变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两大类。非肿瘤性约占PLG的80%以上,其中以胆固醇性息 肉最常见,其次为炎性息肉、腺瘤样息肉和腺肌增生等[5]。肿瘤性息肉以腺瘤多见,其次为胆囊癌、 血管瘤、平滑肌瘤、脂肪瘤、血管肉瘤、平滑肌肉瘤和淋巴瘤等。PLG治疗关键在于识别肿瘤性和癌 前病变,如确系这类病变,则应及时手术切除.对于非肿瘤性病变一般无特殊治疗,允许临床随访观察。

    根据超声检查所见,结合临床及术后病理结果分析,肿瘤性PLG的高危因素为:(1)单发; (2)病变直径大于1.0cm;(3)位于胆囊颈部;(4)基底宽或蒂粗大;(5)合并胆囊结石者;(6) 年龄大于50岁。对PLG合并结石者可手术切除;具有其它高危因素者应予密切超声随访。如PLG具有以 下指征者可行手术探查:(1)病变直径大于1.0cm,尤其颈部单发,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有丰富血流; (2)病变直径大于1.0cm,蒂粗大,位于胆囊颈部;(3)病变不论大小,伴有明显临床症状或与结石 并存者;(4)短期内病变增长较快者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讨论

    现对几种主要PLG病变的诊治问题讨论如下:

    早期胆囊癌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,恶性程度较高,往往与胆囊炎、胆石症并存,早期无特殊 症状及体征,诊断方法又缺乏特异性,致使诊断和治疗延误。以往该病术前诊断较难,随着影像学诊 断进展,尤其超声诊断的进步,胆囊癌的术前诊断率有了明显提高。胆囊癌声像图可分为五型: 小结节型、蕈伞型、厚壁型、混合型和实块型。小结节型常为胆囊癌较早期表现,其声像图特征为: ①呈乳头状向胆囊腔内突起,表面不光整,基底较宽;②常呈单发,好发于胆囊颈部;③病变直径约 1~2.5cm,多数大于1.5cm;④呈中等回声或强回声。由于本型好发于胆囊颈部,在合并颈部结石时易 漏诊。检查时变动体位,可观察到颈部壁改变,提高小肿瘤显示率。必要时超声内镜检查,可更清晰 显示病变形态及浸润深度。除声像图表现外,对可疑胆囊癌患者,可在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活检, 或抽取胆汁,测定其中CEA、CA19-9水平,有辅助诊断价值,能提高早期胆囊癌术前诊断率。本病为手 术绝对指征,对早期胆囊癌应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,中期胆囊癌行扩大根治性胆囊切除术,以改善愈 后,提高5年生存率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胆囊腺瘤

    腺瘤是常见的胆囊良性肿瘤;多为单发,也可多发;病变直径一般在5~10mm之间,常带蒂,附着 于胆囊壁上。组织学上可分为乳头状腺瘤、管状腺瘤和管乳头状腺瘤。一般认为,乳头状腺瘤是癌前病 变,癌变率10%~15%。多发性者癌变率显著高于单发性。Kozuka等对手术切除的1 605个胆囊做了 详细组织学检查,发现18例腺瘤中有7例恶变,组织学上也存在腺瘤向癌的移行;79例浸润癌中,15例 见残存腺瘤组织;故提出胆囊腺瘤属癌前病变。国内有学者报告88例胆囊腺瘤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,腺 瘤癌变17例(19.8%)。由此可见,胆囊腺瘤虽为良性病变,但有明显癌变倾向。其恶变与大小密切相 关,病变直径大于1.0cm、腺瘤合并结石、多发性及无蒂腺瘤患者,其癌变机会更大,宜予手术治疗。

    胆囊腺肌增生症

    本病是一种增生性疾病,主要以胆囊粘膜和肌层增生为特点。病理上表现为囊壁增厚,粘膜上皮过 度增长,形成壁内憩室、囊肿和罗阿氏窦(Rokitansky-Aschoff sinus)增多。依病变范围可分为三型: ①弥漫型,整个胆囊壁呈弥漫性增厚;②节段型,在增厚的胆囊壁中段出现环状狭窄,把胆囊分隔成相 互连通的两个小腔,以至胆囊形似葫芦;③局限型(基底型),胆囊底部囊壁呈局限性增厚;以此型多 见。声像图显示病变累及范围内胆囊壁增厚,伴有一个或多个微小囊腔,囊腔内可合并壁内小结石。近 年来已有不少报道,胆囊腺肌增生症可癌变。Dotani等研究发现,节段型发生胆囊癌的机率明显高于非 节段型。目前多数学者已把该病列入癌前病变。另外,本病常伴有明显临床症状,因此多主张切除胆囊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炎性息肉

    此类息肉是由于慢性胆囊炎及胆结石直接刺激胆囊壁引起的肉芽肿,呈乳头状向腔内突起,表面灰 红色。组织学特点为固有膜内慢性炎症肉芽组织,慢性炎细胞浸润,伴间质水肿,表面覆以上皮或上皮 脱落缺如。炎性息肉多为单发,直径一般小于1.0cm,有一个较宽基底附于胆囊壁,常合并慢性胆囊炎、 胆囊结石。临床上主要表现慢性胆囊炎症状。对有症状且胆囊无功能者,以行胆囊切除术为宜;而对无 症状尚有功能者,可进行B超随访观察。业已明确,胆囊结石与胆囊癌高度相关,若炎性息肉合并结石, 比单纯炎性息肉癌变率高,因此为绝对手术指征。

    胆固醇性息肉

    又称胆固醇结晶沉积症,系由于胆固醇代谢失调,造成胆汁中胆固醇含量明显增高,大量巨噬细胞 吞噬脂质后堆积在粘膜固有层,表面覆以正常粘膜上皮,逐渐形成向粘膜表面突起的黄色结节。其结节 分布有两种类型,一为弥漫型,粟粒样黄色小结节广泛分布于整个胆囊粘膜表面,又称为"草莓状胆囊"; 另一种是局限型,可呈桑椹状,纤细蒂与胆囊粘膜相连.胆固醇性息肉质脆,易脱落。迄今尚未见胆固 醇性息肉癌变的报道,因此认为是非肿瘤良性病变。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,仅在健康普查时发现, 且多数胆囊功能正常,故对该类患者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,宜定期B超随访观察[3]。对合并胆囊炎且有 症状者,可给予消炎利胆治疗;血脂升高者,可降脂治疗。, http://www.100md.com(刘艳华)